一、线索初筛:大数据锁定侵权 “重灾区”
团队先与品牌方梳理核心线索:侵权产品包装虽仿冒正品标识,但印刷工艺粗糙、瓶盖纹路存在差异,且在华南地区便利店、乡镇超市流通频繁。通过整合品牌销售数据与市场反馈大数据,发现深圳周边某地级市的侵权产品铺货率超 35%,且物流信息显示该地区有大量 “无品牌标识饮料半成品” 运输记录 —— 结合包装地域特色(如局部配色与当地小厂工艺吻合),团队将此地划定为侵权生产 “重点目标区”,为后续实地调查锚定方向。
二、实地渗透:伪装身份潜入生产厂区
调查员以 “原料供应商”“饮料设备采购商” 身份伪装,分批进入目标区域:
厂区外围排查时,发现某厂房每日凌晨有印有 “食品原料” 的货车进出,且工人着装与正品代工厂相似;
以 “洽谈原料供货合作” 为由进入厂区,用隐蔽设备记录关键场景:3 条生产线同时运转,半成品瓶身印有仿冒该饮料的标识,原料堆放区甚至发现印有品牌 logo 的废弃包装;
与车间工人、管理人员闲聊时,巧妙套取信息:“你们这饮料产能挺高啊,一天能出多少?”“主要发往哪些地方?”,最终确认该厂家月产能超 50 万瓶,且优先供货给深圳、东莞等地的批发商。
三、流通溯源:绘制线下销售 “网络图”
针对侵权产品流通频繁的深圳、惠州等城市,团队对零售终端与批发商展开地毯式排查:
终端层面:走访 200 余家便利店、乡镇超市,记录侵权产品陈列位置(多与正品相邻摆放)、售价(仅为正品 60%)、生产日期(集中在每月月初,与厂家开工节奏吻合),并通过购买取样留存实物证据;
批发层面:调查员伪装成 “乡镇超市采购商”,与深圳某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商建立联系,以 “量大要低价” 为由,套取进货渠道 —— 对方透露侵权产品来自重点目标区的小厂,进货价仅为正品三成,且支持 “混装发货”(即侵权款与杂牌饮料混搭,规避物流核查)。通过持续跟进,团队绘制出 “侵权厂家→区域批发商→终端零售” 的完整流通链路,标注出 8 个核心分销节点与 32 家重点铺货终端。
四、数据闭环:锁定侵权利益链核心
将生产端与流通端数据整合后,团队展开溯源分析:从终端销售数据反向推导,深圳某批发商月进货侵权产品超 2 万瓶,辐射 100 余家社区超市;结合厂家生产线数量与工人访谈信息,估算侵权产品月均流入市场 45 万瓶,抢占品牌 15% 的终端份额。更通过物流资金流向追踪,发现侵权厂家与批发商之间存在 “私人账户转账” 记录,规避对公账户监管,最终锁定厂家实际控制人、3 名核心股东及 5 家一级批发商的身份信息,形成 “生产 - 流通 - 利益分配” 的完整证据链,为品牌方后续起诉、工商投诉提供关键支撑。
上书房信息咨询凭借 17 年市场调查经验,在侵权调查领域始终以 “精准、保密、高效” 为原则,通过专业伪装、数据整合与全链条追踪,帮企业揪出侵权源头、固定证据。若您的品牌遭遇仿冒、山寨等侵权问题,可依托我们的深圳本地化调查网络与实战经验,为维权扫清障碍,守护品牌核心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