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跳出 “问答陷阱”:在生活场景中捕捉隐性需求
传统调研问 “您希望冰箱有什么功能”,得到的答案往往是 “容量大、省电”;但上书房的入户观察会发现:三代同堂家庭的冰箱里,老人的剩菜、孩子的辅食、年轻人的面膜混乱堆叠,真正的痛点是 “分区不够精细”;租房族的迷你冰箱总在角落积灰,不是容量问题,而是 “噪音太大不敢夜间使用”。
某洗衣机品牌曾坚信 “转速越高越受欢迎”,但入户调研中发现:宝妈们更在意 “孩子吐奶后的奶渍能否一键清除”,独居老人则困惑 “说明书上的‘智能模式’到底怎么调”。这些藏在操作细节里的需求,只有站在用户的洗手台旁、蹲在洗衣机前才能发现 —— 上书房将这种观察称为 “行为考古”,通过记录 “用户每天开冰箱 5 次的时间点”“空调遥控器常放的位置” 等行为轨迹,还原产品与生活的真实互动。
二、精准锚定目标家庭:让调研对象与产品画像严丝合缝
不是所有家庭都值得入户 —— 上书房的样本筛选像 “精准狙击”:为高端嵌入式家电调研时,锁定一线城市 140㎡以上户型,观察开放式厨房与家电的融合度;为出租屋小家电调研时,深入城中村单间,记录 “迷你电饭煲如何在狭窄台面上转身”。
更细致的是对家庭结构的拆解:“双职工 + 学龄前儿童” 家庭需要 “一键操作” 的懒人功能;“空巢老人 + 远程子女” 家庭渴望 “子女手机远程调控” 的安心设计;“95 后合租” 群体则追求 “颜值与小巧” 的社交属性。某微波炉品牌根据这些细分需求,推出 “老人模式(大字 + 语音)”“合租模式(迷你 + 炫彩)”,上市后细分市场占有率跃升至第二。
三、从观察到落地:把 “生活细节” 变成 “产品方案”
上书房的入户调研从不止于 “发现问题”,更擅长将碎片观察转化为可执行的改进清单:
在三代同堂家庭看到 “老人弯腰取冰箱下层食物吃力”,建议 “增加抽屉式下置设计 + 电动助力”;
发现租房族 “搬家时家电总被磕碰”,提出 “可拆卸电源线 + 防刮花外壳”;
注意到宝妈们 “双手抱娃时无法按油烟机开关”,设计 “语音控制 + 手势感应” 双模式。
某油烟机企业采纳这些建议后,不仅优化了产品,更调整了安装服务 —— 调研中发现 “安装师傅常忽略橱柜高度与按键位置的匹配”,于是新增 “上门测量时同步记录用户身高” 的流程,使安装后 “无需弯腰 / 踮脚操作” 的用户占比提升至 92%。这种从产品到服务的全链条改进,正是入户访谈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在家电同质化严重的当下,“用户说的” 与 “用户做的” 往往存在鸿沟。上书房信息咨询的入户访谈,就像在企业与用户之间架起一面 “生活镜子”—— 让产品经理看到自己设计的家电在真实家庭里的 “生存状态”,让决策不再依赖猜测,而是植根于那些藏在厨房油污、冰箱结霜、遥控器电池仓里的真实需求。这或许就是调研的终极意义:不是收集答案,而是让企业学会 “像用户一样生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