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神秘顾客)(神秘顾客暗访)(汽车门店暗访)(新能源汽车门店暗访)
圈内常说:“得像真顾客,又不能只当真顾客。”
这份工作,比外人想的要复杂得多 —— 不只是 “逛个店” 那么简单,每一步都藏着门道。
这次任务,是暗访南部城市一家合资品牌 4S 店,从电话咨询到离店,全流程体验都要记在心里、落在数据里,但一举一动、语气表情,还得自然得像个普通看车人,不能露半点破绽。
☎️ 第一步:打电话,是伪装的 “预演场”
任务下来后,我先把品牌背景、门店资料翻了个透。
接着拨通咨询电话,语气调成 “有点犹豫的上班族”:“你好,想问问你们那款混动 SUV,店里能试驾吗?”
这通电话是 “开场戏”,也是第一关考核:
・接线员有没有主动问候?
・转接到销售时是否礼貌衔接?
・会不会问我姓名、大概到店时间?
・语气里有没有 “接生意” 的热情,还是敷衍应付?
我默记着对方的回答和语气细节,挂了电话 —— 没暴露身份,但第一阶段的 “接触点记录” 已经完成。
第二步:入店,是 “沉浸式代入” 的考验
那天穿得很日常,背个帆布包,进店瞬间神经像拉满的弦 —— 不是怕被识破,而是要精准捕捉每个细节。
我在心里过:
・有没有前台主动打招呼?
・销售会不会主动眼神交流?
・要是没人理我,怎么 “自然搭话” 又不显得刻意?
几分钟后,一个年轻销售走过来:“先生第一次来?我带您看看车?”
语气挺自然,我笑着点头:“上午打过电话,说混动版刚到,过来瞧瞧。”
这句 “刚打过电话”,既让我的出现合情合理,也悄悄测了电话信息和线下是否同步 —— 细节里藏着考核点。
第三步:产品讲解与试驾,专业度的 “听力测试”
销售挺认真,打开引擎盖给我讲配置,还拿了参数表。
但我更在意这些:
・讲解有没有条理?会不会顺着我问的 “油耗”“空间” 调整重点?
・金融方案说没说全?有没有绕开 “手续费” 这种敏感项?
后来我提试驾,他很快安排好。上车后,我故意问些技术问题:“混动模式怎么自动切换?”“方向盘是电子助力吗?”—— 这些都在我心里的 “隐形评分表” 上。
当然不会当场掏本子记,我们练过 “心记锚点”,出店后立刻整理,保证细节不跑偏。
第四步:报价,是服务信任的 “敏感区”
试驾完坐进洽谈区,我装成 “对价格特敏感” 的样子,开始 “砍价” 试探。
他递来报价单时,我盯着每一项:
・是不是所有费用都列清楚了?
・有没有藏着 “强制装饰包” 这种灰色项目?
・会不会说 “现在订就送礼包” 这种容易反悔的口头承诺?
这部分最容易出问题,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 “模糊地带” 记下来,给品牌方提供实实在在的改进依据。
最后一步:离店,不是结束,是 “收尾动作”
没急着走,站在门口跟销售聊了句:“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下,说不定明天再来。”
这句平常话,既圆了 “没成交” 的身份,也让流程收尾更自然。
走出店门没 5 分钟,我找了家咖啡馆,打开公司的神秘顾客 APP,把最鲜活的细节全录进去 —— 按要求,当天得录入 80% 以上数据,才能保证信息真实可追溯。
后记:看似简单,实则 “系统 + 细节” 撑底
这趟看车,表面跟普通人没两样。
但背后藏着 12 个评分维度、30 多个观察细节、3 次针对性提问,还有一套即时上传的数据分析系统。
这些信息汇总到深圳市上书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团队,最终会变成清晰的报告,帮品牌方找准服务改进的方向。
我们从不需要 “亮眼表现”,只要悄悄当好 “真实客户的眼睛” 就够了。